哆啦A梦哆啦A梦  2020-08-20 08:00 宅部落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58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生存家族》:被社会价值所架空的躯体,人类变成一具又一具提线木偶

【人类,做为一种社会化产物】

《生存家族》,这部末世电影,有别于好莱坞电影所习惯的切入视角,跳脱出全然的人性黑暗面,侧写出不同以往却符合日本民族气息的压抑、守序与温恭谦良。

因此,这不是一场紧张刺激的末日生存,却也不是纯粹地搞笑与荒谬戏码,如同想要描绘人性黑暗而借用末日背景,此部电影也有它所想要传递或承载的寓意。

奢侈品无法喂饱肚子!

假若,《阴尸路》所想要挑战的是人性的善良面,《生存家族》所想要挑战的就是社会价值与框架的必要性。社会的构成要素非常多样,却也充斥着虚拟产物,奢侈品,就是一个显而易见被建构出来的地位符号,象征人们的社会成就,却不是人们生存所需要的生理必需品。

如同剧中所讲述的,温饱已成问题,停电所带来的不只是不便,更是一种暂停,大停电取消了金钱所代表的价值,交易回归到以物易物,由金钱所堆迭的奢侈品更已经没有意义,剧中换米那段演出就大力地嘲讽那些妄想使用跑车、名表、珠宝或大衣换取一切的有钱人。

「假发」,则是另外一个被电影所点出的建构产物,茂密的发量从古至今都象征了权威地位,毛发的稀疏与茂密,甚至被人们视为一个男人是否具有足够阳刚性的标准。

因此,假发变成一种遮羞布,能够掩盖自己发量稀疏这个缺陷,借此让外貌持续符合世俗标准,以此证明自己仍保持男性尊严与地位。

回到剧中,男主角即使面临到末日场景,仍旧心心念念着假发,当他劈头谩骂女儿的假睫毛时,却也忘了自己头上正顶着一大块遮羞布,因此反而被女儿驳斥到无言以对,如同对于奢侈品的嘲讽,电影再次以此片段嘲讽了世俗价值观的必要性。

由此可知,人类的第一次出生是从母亲的子宫所出来,人类的第二次出生则是从社会化的窗口中被抛出来,我们不只是父母亲的爱情产物,更是社会价值这条输送带所出产的精致木偶,用来展现并证明现存社会价值的美好面貌。

想当然,随着电影节奏的推演,家族遭遇到系列的灾难却也一一克服,虽然狼狈且不堪,但都活了下来。在这样的过程中,父亲抛下了那顶假发,女儿抛下了假睫毛,儿子则是抛下了手机,每个人各自抛下那些象征文明社会的奢侈品,不再循规蹈矩地追寻外在评价,专心回到当下去保持生存,借此温饱肚子。

【世俗价值架空了社会,也掏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

电影如此大力抨击世俗价值,是想要传达「反璞归真」这类高尚的诉求吗?

这个答案,随着电影来到尾声被揭露出来,停电历时两年半后,人们逐渐习惯没有电力的自立生活,重新找到自己的目标与价值,人类的最终结局,没有因为末日而迎来人性黑暗面的获胜,只是将发展时间轴稍稍拉回到农业时代而已。

就在此时,电影迎来一个反转,世界瞬间恢复了电力,人们又可以恢复到过往的电力世代,这场灾难并未为世界带来结构性的改变,人们找回了电力,又恢复成过往的秩序,上班打卡,下课读书。

不过,最后的对比,则显示了一丝的不同,父亲不再总是咄咄逼人,踏着自行车表示自己的歉意,全家人手上所拎着的手做便当,则象征着温饱时蕴含的温度。

由此可知,电影所诉求的并非是打垮电力世代这个高墙,而是邀请人们思考追寻世俗价值过程中我们所忽略的那些当下。确实,现代的生活非常便利,但这个便利也促使我们的注意力被瓜分,人们被大量的资讯所淹没,无法分心于当下。

社会又不断地强调竞争与进步,不进则退的压力,导致社会群体染上「错失焦虑」这个心理疾病,深怕自己会因为错失外在讯息而被淘汰,生存的焦虑促使我们趴在手机萤幕上,紧盯着世界的瞬息万变,但在这样的过程,我们也被社群媒体喂养与驯服成一具又一具的操线木偶。

如前所述,我们依循着社会价值文化来变化与生存,但在注意力不断地被吞噬的状况下,我们的大脑丧失了原本应该拥有的自主思考之空间,只能摇摇摆摆地漂浮在社会规则与媒体资讯上来生存。

【找到世俗汪洋中的守望搭塔】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点出人类的黑暗面,却利用末世警语剥除世俗价值所建构出的粉红泡泡,颇具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挑战现有的一切,却不给出明显的答案与方向。

当然,艺术工作者本就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即使给出了也不一定是适用所有人的。再者,假若人们又紧抓着别人的答案来生存,到头来还是回到一开始的窘境,再次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

所幸此部电影创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可以喘息去梳理自己的生活型态,让那些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的社会价值可以保持功能,却无法反客成变成个体的掌控者。

即使这部电影并没有打算给出一个明显的答案,但它还是抛出了属于自己的见解,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电力与农业世代都具有其社会规范,有各自的优点,但也又各自的缺漏,或许电影没有想要形成结构性的改变,

只是想要告诉大家,不同的生活型态都拥有其重要性,或许,我们可以同时拥有过去与未来,如同哲学家海德格所讲述,存在夹在过去、当下与未来,我们可以批判,但没有必要完全抛弃,只是需要把它修整得更多元。

最后,若将前述的概念迁移到心理范畴,可以引述个人中心学派所强调的四个概念:

1内在评价系统的建构

2知觉接纳圈的提升

3内在信任感的建构

4自我实现的追逐与实践

心理学家Carl Rogers,相信人若能不断实践上述四个目标,就能挣脱社会价值的枷锁,达到真诚一致的状态,自在地生活,因此降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情绪困扰。

简而言之,就是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开放地为生活做好准备,生活难免起起伏伏,一次的出丑、跌倒或错失,并不一定会毁灭一个人,对于自己保有接纳,也帮助自己降低压力与焦虑,获得喘息的空间。

再来,人也难免必须要依循着社会框架来存活,但我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避风港,让我们保持自主评价的空间,可能是亲密关系、家人、朋友、游戏世界、文字书写、绘画、音乐、兴趣、收藏或是运动,只要是能让自己感到放松、自在与成就的,那就是一种自我疗育及照顾。

这个避风港可能成为你找寻到自己的守望灯塔,让你可以在茫然的社会价值中收获到专属自我的定向罗盘。由此可知,我们利用社会规则来生存,却没有因此完全被社会规则所圈养,发展出了专属的独特空间,在那样的空间中,我们透过自己所重视的价值来建筑自我,而非完全地仰赖外在世俗标准。

随着时间推演,我们慢慢找到定位,慌乱的心也获的安定,因此,我们能对于自己保持信心与喜爱,不断去追寻我们所想要的自我实现,可能是地位,也可能是社会结构的改变。

若想要了解得更详细,推荐阅览《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对心理治疗的观点》。

此本书,即使在谘商心理研究所的专科训练上也时常会作为经典读物,但作者在撰写的过程中,是以自传的方式佐以个案治疗的故事来阐述,并不会像一般的教科书那般生硬难懂。

驻地实习的一年期间,我也大量采用其中的概念,借此维持谘商的框架,并推动谘商的历程,对于无法负担个别谘商费用的人来说,阅读也可以作为某种程度的自我疗于与对话。

若不排斥阅读,观赏完这部末日电影后,再来一本《成为一个人》,将会刺激你的思考与感受,促使这部电影在你脑中越陈越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宅部落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哆啦A梦
哆啦A梦 关注:0    粉丝:0
你看,不倒翁站起来了,大雄也可以自己站起来啊!

发表评论

表情 链接 私密 格式 签到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