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兰毛利兰  2020-08-20 07:00 宅部落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377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从相知相惜到形同陌路】

本片使用画面比例的转折来代表爱情路径的转折,正方形的画面框架更与强迫病症的核心困扰「强迫性焦虑思维」相互照映,如同主角们所展现的,希望一切都维持在安全秩序中,不断使用打扫、清洁或是检查等「强迫性行为」来避免任何灾难性事件,例如细菌所带来的染病风险。

然而,随着剧情推展,画面比例因应男主角病情的改善有所转变,从「完美」的正方形变成「开阔」的横屏幕,自此,男主角不再受限于完美与秩序,开始好奇外在花花世界,病情的改善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对情侣也终究必须面临那不可避免的「改变」。自从人们把爱情与钻石黏合在一起之后,人们就不断地扑向永恒的命题,但爱情真的是可以永恒不变的吗?或者是说爱情真的该永恒不变吗?这都是本次电影所抛出来的一个大哉问,当然,身为电影从业者,导演并没有想要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只是想要利用电影的视角邀请观影者进行省思与对话。

所以,人们在爱情中追寻永恒真的就是摆脱不了的原罪吗?

Sternberg作为心理学家,即提出爱情具有三种重要元素:激情、亲密与承诺。

以此来看,人类可能不该把责任都归属到钻石广告上,或许那份追求永恒的需要就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但追求永恒与承诺就代表着「不改变」吗?

这则是我们可以延续思考与讨论的。【压倒爱情的那根焦虑稻草】

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关系不要改变

所以为了保持爱情的连结,我们就不要去改变,只要一切都不变,爱也不会变。对于男女主角这是一个很单纯的想要,看似简单却难以做到,我们总是在改变,随着年纪而口味改变,随着体力衰退而嗜好改变,随着工作起伏而社交改变,我们不可能不改变,如果我们真的保持不变或许反而无法好好的生存下来。

即使知道改变必然,但是人们还是害怕改变,因为改变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

那些害怕就是隐藏在心中,深根蒂固的情绪本能,焦虑。

焦虑促使我们保持警觉,不断推动我们去有所作为,借此维护既有条件,维持生存,所以焦虑具有功能与意义,但来到爱情中,这个焦虑被放得好大好大,有些人害怕被抛弃,所以总是委曲求全,有人害怕被伤害,所以总是保持距离,在爱情中我们拥有各自的人格面貌,可能是焦虑也可能是逃避。

回来谈到焦虑,从本次的剧情来看,可以发现焦虑变成情绪异兽对于两人的爱情带来诸多的伤害,如果,女主角陈静在一开始就能真心地为男主角柏青的痊愈感到开心与接纳,两个人调整好相处方式,陈静也积极投入治疗,或许两人的爱情会走向不同的未完待续。

然而,我们无法责怪任何人,焦虑这只情绪异兽之所以如此张狂,全都是因为社会的喂养,社会的眼光,对于「怪异」的注目都会形成压力与怀疑,促使男女主角不断怀疑着自己的价值,甚至希望从这个只充满着苦痛的世界中消逝,即使获得珍贵的机会,谈上了一场非同小可的爱情,心底仍旧无法真正地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跳脱出电影来说,这也是人们在爱情关系中总是被焦虑淹没,进而无法感到安全感的主要原因,剔除对方的不适当行为,心中的恐惧与自我怀疑反而更加巨大,如同诅咒般的耳边细语,不断述说着难以承受的焦虑真相。【你不值得被爱】

由此可知,回到我们的身上,如果发现焦虑已经巨大到难以控制或安抚时,不管对方如何承诺或是保证都没有帮助时,或许想想,那个不相信,到底是不相信「对方」还是「自己」?

假若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被爱价值,发生什么事?谁告诉你这句话?家人、朋友、前任?如果没有人说过,怎么样的经历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试着把那些痛苦的经历切割开来,我们不用掩盖自己的伤口,但那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受了伤,我们也却从中走了过来,我们不再是那个无法反驳的自己,我们是康复者与幸存者,我们具有爱人的能力与被爱的价值。

只有真正地对自己感到相信,你才有机会感受到安全感,倘若纳些苦太痛了,无处安放及对话,还是建议寻求谘商心理师的协助,笔者过往在大学服务时,学生也常以情感困扰为由来做讨论与谘询,毕竟,面对爱情我们总是自卑地抬不起头,所以才需要另外一个人作为镜子,来照映出自己的美好。

图片来源:索尼影业

【我很怪,但我也想要被爱】

电影在细节的处理上值得称道,主角们因为罹患强迫症而感到特异与压力,所以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迅速走过,畏缩与驼背的样貌就是患者的日常,这也导致他们不只深受强迫思维与行为而影响,更因为自信低落而无法与人拥有良好的社交互动与表达。

自然,对于主角来说,他们无法感受到日常交往与亲密带来的幸福感,成就与自尊也总是保持匮乏,无法感到满足与价值。因此,焦虑唤起忧郁,忧郁带来生存价值的挑战,自我伤害的念头随之浮现,此时,外在的正常人,又会用正常的道德标准来束缚他们,擅自站在制高点上去批判与审判,自此,精神患者,活在一个狭隘的框架中,生不由已,死亦不由己。

撰写至此,笔者并非要鼓励自我伤害,只是想要传递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对于那些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来说,「活得正常」是一件奢侈的幸福,自杀并非道德感不足,只是想要一个结束,结束那个期待正常却不断失落与失望的痛苦循环。

所以,他们真正想要结束的不是「生命」而是「痛苦」,假若痛苦获得改变,自己的疾病能够获得理解与同理,想要结束的痛苦不在了,或许也没有结束生命的必要。

再来,精神疾病的诊断不断地在演变与进步,当今趋势则是把精神疾病「光谱化」,意指不再用「全有全无」的观点来辨识「正常」或「异常」,取而代之的是程度上的「差异多寡」。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症状,有些人具有忧郁的倾向,容易负向思考,有些人具有焦虑的性格,容易灾难预期,有些人具有活泼的氛围,总是情绪高张,但这些也可能都有正向意义或限制,忧郁促使人们能够不自满,焦虑促使人们居安思危,活泼过度反而会造成慌乱与干扰。

每个人,在精神诊断的光谱上都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就像是星座,有些人过度明显因而干扰的生活,需要调整,但这不代表那个人是上帝的失败品,只是代表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课题,而且那个课题很多时候可以大家一起来帮忙或改变,借由精神与心理专业的协助,我们能够渐渐学会与自己的课题共存,甚至放大那个课题所带来的帮助。

总上所述,我们都有那一点点的怪,这让我们跟别人不一样,有了自己的独特色彩,但我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不管患病与否,其中一个就是我们都希望被爱。

【结语】

怪胎》具有自己的独特色彩,不管是画面比例对照剧情发展进行转换,又或者是鲜明的饱和色彩,甚至精致且到位的配乐,一再显示这部电影的不同以往,大众与影评却能够拥抱这部颇具特色的小品经典,或许这部电影不能告诉你爱情该怎么走,但能够让你理解爱情充满复 杂性,有时令人心动不已,有时又令人心如刀割。

曲折的故事发展值得我们细腻品尝与浸泡,观影后也鼓励不要急着起身,缓慢地让自己去感受与思考,借此酿出专属于你的爱情鸡尾酒。最后,笔者私自希望有朝一日,精神患者可以像这部电影受到社会的接纳与拥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宅部落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毛利兰
毛利兰 关注:0    粉丝:0
我总觉得,他在我身边呢。

发表评论

表情 链接 私密 格式 签到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