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媚俗,在界线上漫舞的导演》
巴兹·鲁赫曼是现代作者论导演的绝佳例子,指的是影片个人风格与辨识度极高,导演一人几乎就能代表整部作品。
除了和多数大导一样身兼编剧和导演,他对音乐与美术设计都涉入甚深,靠着电影原声带入围过两次葛莱美奖,美术设计算是有点开外挂,由服装设计师妻子Catherine Martin担任万年艺术指导,共同打造出所谓Baz Luhrmann风格的金字招牌。
生涯目前共五部长片,剧情都以简单的芭乐爱情为主轴,虽然没有需要反复咀嚼的奥义,却会成为无法忘怀且难以替代的观影体验。
五部电影的时空截然不同,但从配乐音效、服饰妆发、场景道具,都能看出他熟谙各年代文化精髓,并在任何剧情环境都以美感为第一要务,带着强烈自我风格和拍片精神,不怕被说庸俗、骄傲地做个称职的娱乐者,成为商业成就最高的澳籍导演,并把艺术美感鎔铸成大众能心领神会的样貌,让我很是钦佩。
Baz在时尚与艺术界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2004年拍摄了成本3300万美元、妮可·基德曼的Chanel No.5香水广告,这三分钟的短片在大萤幕登场,不只成为金氏世界纪录中造价最高的商业广告,也开启了奢侈品牌行销的新热潮,
此后顶级名牌的电视广告,与高成本电影的界线日渐模糊。近年更参与时装设计、Met Gala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幕后运作。
【吸引力与疏离感的完美平衡】
巴兹·鲁赫曼形容自己的作品为「参与式电影」,观影体验不像纪录片那样旁观,也不像一般电影那般沉浸,他要观众感受到”自己正在看电影”,并且”有意识地享受声画编排”,因此他的电影世界总是极尽绚烂美丽,同时又有着冲突甚至不合理的元素,像位风情万种但忽冷忽热的异域情人,是吸引力与疏离感的完美平衡。
生涯前三部长片贯彻了上述理念,画面总是五彩缤纷、目不暇给却乱中有序,演员、服装到布 景都极具特色与美感,创造完美幻象但不想让观众放空入迷,总是调皮的提醒着”你正在看戏”的事实,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角色们身处现代却全讲文言文,想像一下在加油站用莎翁文辞呛声火拼,那冲突感真是神奇;《红磨坊》时空背景是1900年的巴黎,但整部歌舞全用现代英文流行歌曲,还在用打字机却哼唱皇后合唱团的摇滚乐。
其他技巧则在几乎每部都有出现,夸饰物件比例或声音大小的趣味感、大量Whip pan急摇镜头的速度感、莫名其妙的剪接手法⋯等等,加上影片头尾皆是帷幕揭开与落下,红布幕彷彿框住了大萤幕,让观众必须像看舞台剧一样,
主动参与、带入想像,因此他的《舞国英雄》《罗密欧⋯》《红磨坊》并称为「红布幕三部曲」,渐渐被视为一种电影风格,是Baz最为人所知的成就。
【大艺术家还是大娱乐家?我的想法与电影推荐】
关于Baz的评价非常两极,一派认为他的作品铺张奢靡却很空洞,是不懂得节制的蛊惑人心之作;另一派认为他的画面大胆、设计绝妙,视觉奇观配得上艺术二字。
那我的想法很明显是偏向后者,尽管剧情很好猜测、核心价值简单老套,但他的作品就是会让人想一看再看,那是一般人做梦也梦不出的美妙画面,是美术、音乐与流行性的结晶。
作品中最推荐2001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红磨坊》,加法的艺术让我大开眼界,完全违背教科书的场面调度、嗑药一样的剪辑和元素组合,用盛大的管弦配乐展现流行乐精髓、演出和歌舞都无法挑剔,「The greatest thing you'll ever learn,is just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理念直白却深入人心。
再来是2013年我的挚爱《大亨小传》,每套衣服、每件饰品、每个建筑和车辆都是对20年代美学的礼赞,导演妻子凯萨琳马丁也不负众望,拿下第86届奥斯卡的最佳服装设计与艺术指导奖,成为教科书上电影服装设计的必修单元之一。
可以说是Baz最耀眼和铺张的、剧情层次也较丰富的一部,我特别喜欢其结局的讽刺性,对主角来说是幸福结尾,对观众来说却是悲剧收场。
2008年的《澳大利亚》不如其他作品来的目眩神迷,是最"合理"、受众最广的一部,导演拍出了澳洲的力与美,壮阔的景色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
1996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观影门槛最高的一部,文辞艰涩、编排离奇,同时有着很精细的创意与20岁李奥纳多的盛世美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见识见识;
1992年的《舞国英雄》年代感就有比较重一些,是典型英雄旅程加丑小鸭变天鹅的爱情故事,佐以酣畅离林的歌舞和让人兴奋激动的荣耀时刻,以上便是Baz的五部长片作品,预计明年底会推出新作《Elvis》,是关于猫王的传记片,他天马行空的华丽手法和传记片会如何碰撞很令人期待!
本文来自樱木花道投稿,不代表宅部落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