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场不久便见到身材高大的主角良多挤进车站内的「立食店」吃拉面,又见他在乘车时写簿子,本以为他是个作家,但原来他只是在早年出过一本小说,
严格来讲连作家都称不上,现任职为一名侦探,他以取灵感为名,实则是为了讨口饭吃,拿过文学奖又如何?良多还是不能满足儿时的梦想。
「我的人生到底哪一步走错了呢?」
父亲早前逝世,有一姐一母,年事已高的母亲住在一个小得连开冰箱也得左闪右避的环境中,他与太太响子离了婚,每月唯一可见见儿子就是交赡养费的时候,平时想见也只得偷偷远观,而前妻又另结新欢。
这不是良多想要的生活,他想做好一名作家,有美满家庭,不想像自己那个碌碌无为的父亲,但无奈,现在的良多却成为另一个他。
是枝裕和告诉我们,是正常的,因为「我们都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大人」。
整套戏没出现过良多爸爸的影像,但不难想像他的模样,因为很多特质都遗传到良多身上。
爱du博,很重享乐心态对人生缺乏规划,他不承认自己在du博,每逢有人反对就说:「你可是得罪xx万的赛车迷/c采民呢。」
对家人也是不懂珍惜现在,唯有在失去时才伤心和有极大的意欲挽回,像极生前明明很爱良多也以他为荣,但就是表现得对儿子不闻不问的爸爸。
不现实,仍是很孩子气,而且很要面子,回家偷翻值钱的东西拿去当被抓包,讹称是想那天爸爸的遗物作纪念,但明明几分钟前还在吃亡父灵位前的包子,他就是不想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太丢脸。
即使如此,良多身上的缺点也不完全是缺点,他会带儿子真悟买采票,告诉他这是代表三百日圆换一个梦想的机会,而真悟也明显喜欢良多多于那个妈妈的新男友,
除了是因为亲父外,也是因为良多带给他的不只是采票,更是一种梦想,纵使这梦想不切实际,但也是有不少人心中的精神寄望,是「活着」的感觉,良多比新男友更能满足真悟的情感需求。
前妻的新男友应该是全戏最截然不同的人了,他和良多很明显是两种人,根本不能了解对方的思维和感受,以社会标准来说,他人生态度正面又上进,是榜样的范例,然而他也有肤浅的一面。
他看不懂良多作品,说:「又不能说是浪费时间,但找不到主旨。」他以高人一等的心态阅读,自然不能从中获得什么,他没有经历过良多的人生,所以无法理解。
之后又有贬低良多之意:「真悟跟这些男人不好吧?」他认定良多是失败者,看不起他,但谁说世界只有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总不能因自己那个比较「好」而否定别人的生活吧?这角色就像象征着社会对「失败者」的苛刻和不了解。
现在分享一些个人感受,喜欢导演平淡写实的风格,运镜不花巧,注重的是演员的戏,剧情不狗血煽情,所有矛盾都在恬淡的故事中发生,对白也是很有辨识度,能突显角色性格。
小编有时在想,年轻本来是不怕犯错不怕疯狂的阶段,但人生总要你负上责任,如果你在年轻时不切实际罔顾现实,当你年纪大了你就会像良多一样茫然,摸索自己究竟行错哪一步。
所以,我说人还是得有现实的一面,分清楚哪些是理性上要做的、感性上想做的,学习取得平衡。
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妈妈种的那棵橘子树,虽然一直没开花结果,但也有供其他生物营养的本事,无用的人也有他的存在价值,对真悟而言,良多就是那棵树,而真悟最终亦会破茧成蝶。
比海更深大概是一个关于接受人生的故事,虽然一生平庸,没什么成就,甚至也没爱过谁爱得比海更深,但这终归也是自己的人生啊。
最后想引用一句话,「我们没有成为我们曾以为的,我们成为了我们能成为的。」-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本文来自迅捷斥候·提莫投稿,不代表宅部落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