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响》:着重结果可能成了我们最自然的条件反射《逆流大叔》的导演陈咏燊在谢票时叫大家支持《非同凡响》,《非同凡响》的导演欧文杰又呼吁大家入场观看《逆流大叔》(恰巧两部同样有余香凝和岑珈其的演出)。一句讲丐萝,两部都是香港难得一见的诚意之作,两部都要支持,都很出彩能分伯仲!
《非同凡响》里的特殊学校校长说,每棵植物的叶子都是独一无二,正如学校的学生一样。这句话也许不仅指特殊学学童,也泛指香港整体的年轻学生。
两位Band 1和Band 3的中学生来到特殊学校,参加义工帮忙筹备音乐剧,看似是帮助特殊学童,原来却是特殊学童治癒了他们的心灵。芸芸的全港学生之中,根本不会存在绝对的施予帮助者和被帮助者。
也许出身不同、家境不同、学业成绩不同,但学生终究需要别人的爱护。如果我们懂得关心需要特别援助的学童,又为何吝啬对在你我身边看似平凡的学生的关爱呢?
然而,香港教育是本末倒置的。教师会议上,校长(还是主任?不清楚)向老师说学校学生的大学入学率下跌了,告诫老师督促学生,但现今学生心灵脆弱,说话谨记要小心一点。
表面上,这位校长好像关注了学生的情绪,但不知怎的就有一种莫名的心酸;关注学生的情绪健康,也只是有目的地想学生考上好大学罢了。
还有通识课上,老师只顾学生研习的主题够不够伟大、表达方式够不够先进,却从不理会学生拣选题目的动机。香港的社会,是不是过分地目标为本?
着重结果可能成了我们最自然的条件反射,就像看到特殊学校筹备音乐剧时,我们也会本能反应似地问一句:「墓地是什么?」
独一无二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就像谷祖琳最后在特殊学校里,找到了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这是每个老师理应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