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Hindi Medium) 「你会怎样向小孩说明『贫穷』的概念?」《起跑线》中的面试补习社导师问父母。
《起跑线》的故事围绕教育,但背后谈的不只教育,是贫穷。
打份工,每日只有两次上厕所的机会,用完即止;到商店买米,明知店家使诈,据理力争,他大条道理,还关上大闸,累你米也买不到,今晚只能空肚睡觉。贫穷,不纯是没钱,是连基本的权力,都要被权力比你大、财富比你多的人剥夺。电影中的父母,为了让女儿入读名校,不惜假扮贫苦家庭,希望以低收入学童的配额入学。《起跑线》描述这荒诞现象,非要讽刺家长迫使子女入读名校的怪兽风气,而是斥责这种方式褫夺了穷人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埋没了教育让人向上流动的真谛和本质。
香港的仇富心态很严重,《起跑线》难能可贵的是,它把贫苦家庭描述得很有风骨气节。他们大可因为自己的没钱,而指责有钱人家的不是,或嫉妒别人拥有的幸福,但生活的压迫和人生的阅历,让他们更懂得尊重别人,甚至社会的游戏玩法。
别人获派入读名校的限额,若在上流社会,定必树大招风;但在贫民窟里,明明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他却为你感到真心高兴。
即使最后,主角的穷人朋友,发现主角是假装穷人的富裕家庭,扬言揭发,但最后还是沉住气,淡然说句︰「我不懂得剥夺别人拥有的东西。」父母为了填补内心的愧疚,向母校捐钱,并引荐穷人朋友的儿子入读。《起跑线》让人反思,你独揽了天下名利,将之分享捐献,是否就代表你是个好人,你对穷人就有一种无所亏欠的交代?
穷人要的,不是有钱人的乐善好施,而是想你将最基本的权力归还。在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之下,穷,也穷得有尊严。父母在面试时,被问及怎样向孩子解释「贫穷」的概念;他们答,会教孩子共享和关怀。真正在穷乡僻壤生活过了,他们才明白,穷人,从来不要你的分享或关心。
这个标准答案,是面试补习班的导师教的;而面试补习班,从来都是有钱家庭的玩意。有钱家庭不理解贫苦家庭,然后教错了,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