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诱拐》(Napping Kid):改变世界这回事,始终轮不到我们这些真正的废青。
我不想因为电影是香港制作,就将之捧入云霄。对于《逆向诱拐》,我是失望的。
香港的推理题材少见,电影改编自荣获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冠军的原着,以「本格推理」作看点,作为观众自然抱着一同追查真凶的心态入场。
谁料,《逆向诱拐》的罪魁祸首早已料到,推理成份欠奉,跳跃式的敍事和节奏,试图增添紧凑气氛,但画面杂乱无章,闪来闪去,最后很可惜地只予人不耐烦的感觉;而所谓真凶的犯案过程,也有点故弄玄虚、纰漏处处。
好吧,你说《逆向诱拐》关心的不是推理,是真凶的犯案动机,是年轻人改变世界的故事。
《逆向诱拐》欲站在年轻人的视角,一览城市的荒谬,谈政治隐喻,论世代之争(话说回来,这也不过是邵仲衡听不明白吴肇轩的年轻人术语,连「out-bud」都不识,所谓的世代之争,好像有点刻意和着迹)。
但我假假地都是年轻人,看完电影,我倒不觉电影为我宣洩了什么,为我发了什么声。
我不是说我是标准,但如果你想说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但根本连年轻观众都没有共鸣感,难免变得孤芳自赏,变成「想代年轻人说点什么,但其实那些什么根本不是年轻人的心意」的不伦不类。
电影中,发展智能科技的创办人不断强调,大数据可以聚集群众力量,为他们计划实际行动,形成社会力量,让社会可以向上流动。
我不知道原着小说有没有作详细解说,但这一大堆侃侃而谈,在电影只显得纸上谈兵,得个讲字。是因为概念新颖,观众觉得晦涩难懂吗?
其实不然,我认为是电影没有好好解释这个概念带出的世界观,令人根本不理解这个智能科技好牛掰,牛到主角要不惜铤而走险募集资金成事。不明白的观众继续不明白,明白的也只会问一句「那有怎么样呀?」。
戏中,吴肇轩是富三代,熟谙电脑科技;苏丽珊读科大G Bus,GPA爆四。我一介草民,Medium都不认认识,读大学经常挂科。如果社会分成上中下三层,而吴肇轩和苏丽珊在下层的话,那么我便是下层的最底层了。
我应该庆幸,作为人中龙凤的他们,没有被社会建制蚕蚀磨蚀,仍锐意改变世界,还是应该惋惜,改变世界这回事,始终轮不到我们这些真正的废青?
无论如何,我倒不想吐香港电影的槽,我还是建议大家观看,自行判断,或许你有与别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