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球成金》(Moneyball)《点球成金》讲述饰演球队经理的布拉德皮特深明他的小规模永远无法与财雄势大的明星球队硬碰,于是锐意改革,不再迷信争夺高价球星,以数据科学计算球员的价值和实力。
我对棒球无甚了解,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电影中段他们根据数据分析招兵买马,组成队伍的过程,我看得一头雾水。热衷管理学的观众,可能会觉得电影充满启发性,于我却不然。我反而着眼电影如何描绘布拉德皮特这个角色。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有两件事我尤其感兴趣。他本来是个棒球员,高中时已被誉为是棒球界的耀眼新星,获罗致加入队伍,可惜他在职业棒球联盟赛的表现强差人意。这事显然是令他一直耿耿于怀的阴影。
他会询问Jonah Hill当年会否招揽他加入棒球赛,以测试他是否如假包换的人才;当他的管理模式成功后,有人高薪礼聘他成为球队经理,他毅然婉拒,原因是他谓不会再为钱做事。
他改革球队招揽人才的模式,是因为球队预算不足,但又要迎接大型球队的挑战,但更可能因为,他不再相信球队旧有的管理模式。他想起当年球队招揽他时的言之凿凿,夸下海口指他定能成大器,最后他却身受其害。
回想起来,那时的球队看中他的什么?单纯是球队经理和教练的直觉,也可能只是根据寥寥数场赛事的表现。也许他有感假使这种模式持续进行,只会拖累更多球员的将来,不论是被寄予厚望却无以为继的球员,抑或一直不被重视的球员,于是致力开发更精准的方法,人尽其才。有趣的是,布拉德皮特对这种科学化的数据分析深信不疑,但他却有一个奇怪习惯——他从不现场观看球赛,迷信地认为他的存在会带来恶运。
科学与迷信,矛盾地同时在他身上有迹可寻。幸而,在他女儿的鼓励下,他终于愿意现身球赛,最终球队获胜,迷信的心结自然迎刃而解,他以后便能全心全意地相信科学、相信数据。然而,我却不住猜疑,盲目地相信一种方式,真的是好事吗?科学化的数据分析,也许最精准最客观最有效益,但球员终究是人,一成不变地用一连串百分比数字代表,其实跟其他大型球队以身价比较球员,又有何分别?
棒球赛,表面是运动,也不过是一盘生意,一项商业活动。How can you not be romantic about baseball?或许就是浪漫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