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Roma)
我是冲着Alfonso Cuarón的大名看这部电影的。但我看之前简直忧心忡忡,虽然电影在威尼斯影展夺得金狮奖,但一望而知,它是那种节奏缓慢、对白极少、艺术成份颇高的片种,我深恐自己不懂欣赏。
然而,Alfonso Cuarón拍过商业大片《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akan)和《地心引力》(Gravity),他不是曲高和寡的那种人;新作《罗马》是导演本人的半自传形式作品,也绝不流于孤芳自赏。
《罗马》的主题很简单,就是家园。电影的语言,由小至家佣唤醒小孩、晾晒衣物,到男主人驾车而进,一家人温馨地堆在沙发上看电视,大至家族出门外游,家佣闲聊时谈及故乡的土地被政府强征没收,
以至街道上的军队步操,以及70年代墨西哥的社会动荡(翻查资料是1971年的科珀斯克里斯蒂大tu杀),引申到「家园」这个概念,不仅是我们的住所,还有家乡的土地、国家的空间、社会的发展。
Alfonso Cuarón的厉害之处,是他的镜头不愠不火,彷彿不加入任何主观情感,只是遥遥地远观着角色的去向,却能令你产生深刻的反思。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大师级,静中带动,无声仿有声。
家佣面临家乡土地被夺、流离失所的困境,讽刺地对比着住在城市的中产家庭,父亲的外遇随即使整个家庭分崩离析;也似乎对比着政治的动荡和军队的屠杀,是手刃自己的家园。
导演也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电影中段的一场森林大火,人类蓄意破坏自然,而最后一幕大海几乎浸死一众小孩。可能是我穿凿附会,但在我眼中,却有一番「人类摧毁家园,终有一日要偿还」的喟叹。
幸而,最后不谙水性的家佣及时救起小孩。在《罗马》里,家佣和母亲两位主要的女性角色,似乎是唯一勉力维系一个家的人。她们二人都遇上抛弃自己的男人,成了对方的安慰。
发生地震的一幕,家佣身在医院,她远远地看着那个睡在氧气箱内的婴儿,婴儿就在家佣那柔韧的注视下安稳地熟睡;
到她生孩子的那一幕,她从病床上望过去,眼巴巴地看着医生把自己那没有哭声、没有心跳的婴儿,包裹成尸体。最后,家佣救起主人的孩子,然后坦言根本不想生下自己的孩子。
电影把女性描绘成维系家庭的支柱,但在淡然且人性化的处理下,又不会很陈腔滥调地神化她们成为女英雄。她们也有懦弱或失败的一刻,但值得尊崇的是,即伊经历了惨痛的状况,她们也会重新振作,继续维系家园。
就像家佣坦言根本不想生下自己的孩子,却救了主人的孩子;家佣的故乡没了,却融入了主人的家庭里去了。
本文来自迅捷斥候·提莫投稿,不代表宅部落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